中国治沙劳模殷玉珍获“2020—2021绿色中国年度人物奖”******
中新网鄂尔多斯11月20日电 (记者 李爱平)“得知自己获奖,内心非常激动。”20日下午,殷玉珍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乌审旗家中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表示。
殷玉珍是中国治沙劳模,11月19日,中国生态文明论坛南昌年会开幕,她荣获“2020—2021绿色中国年度人物奖”。不过,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原因,她未能到现场领奖。
殷玉珍告诉记者,“主办方已经通知到我了,非常遗憾,未能到现场。”
官方资料显示,在过去37年间,殷玉珍通过在毛乌素沙地种树,不仅在家乡筑起一道7万亩的“绿色屏障”,近年还发展起了旅游业,生产的小米等也成了这名农村妇女的“新品牌”,她先后获国内外各类奖项100多项。殷玉珍此次获得“2020—2021绿色中国年度人物奖”,与她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分不开。
总面积4.22万平方公里的毛乌素沙地,三分之二在鄂尔多斯境内。作为治沙人,殷玉珍说:“只要看到沙漠中出现绿色,就会有特别美好的心情。”(完)
别把“舌尖浪费”当面子******
“新华视点”记者春节前后在上海、山西、广东等多地调查发现,在婚宴、商务宴请、豪华酒店中,“舌尖上的浪费”仍然时有发生。(1月31日新华网)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近年来,绿色低碳新风扑面,节约粮食、倡导光盘已成为社会共识。但与此同时,舌尖上的消费逆流时有抬头,宴会更是餐桌浪费“重灾区”,各类餐饮浪费现象仍需警惕。当前,随着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各地餐饮业加速复苏,尤须强化节约意识,减少餐饮浪费。
餐饮浪费背后多是“面子问题”,换句话说,可称之为“面子”浪费。结婚摆宴讲究“宁多勿少”,春节家宴被搞成“剩宴”,商务宴请讲排场摆阔气,这些浪费行为背后都是“面子”在作怪。在“好面子”的裹挟下,按量点菜、餐中光盘、余食打包这些好习惯被贴上抠门、不爽利等标签,甚至还有少数人拿浪费当标榜,把大吃大喝、铺张攀比视为有身份、消费档次高的象征。凡此种种,都侵蚀着个人文明修养,消解着社会文明风尚。
于个人,杜绝舌尖上的浪费,关键在把好“人情关”。中国人重情义,逢年过节人情往来必不可少。宴请是情谊的联结,不该成为浪费的温床。我们必须明白,吃饭是肚子的事不是面子的事,剩了多少饭菜不但不能标刻情谊的深度,反会让有节俭意识者感到不适。婚丧嫁娶、朋友聚会、商务活动,适度备餐、点餐,文明、健康用餐,无疑是更好的选择。勤俭节约既是传统美德,也是生活必修课。从现在起,不妨与亲友一道弘扬舌尖新“食”尚,一起“光盘”把文明留下。
于社会,杜绝舌尖上的浪费是道综合题,须合力破解。既要更新观念,大力营造绿色低碳、理性消费的社会风气,让更多人主动养成节俭、适度的餐饮习惯;又要优化经营,向技术要进步、向创新要发展,如企业加强数字化管理,围绕点餐量、剩菜量做好统计分析,集中备料减少损耗、合理调整菜品分量、按需加工提高利用率、探索推广食材资源共享等;还要完善监管,驰而不息纠治餐饮浪费,相关法规执行、监督工作也要细化跟进。
节约精神永不过时。对餐饮浪费说“不”,益当下、利长远,于己于人于社会都大有裨益。多向发力、齐力推进,相信舌尖上的浪费越来越少,舌尖上的文明之花会越开越盛。 (张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