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中国残疾人游泳队集训:年轻队员期待冲击奥运******
中新网北京1月22日电 题:探访中国残疾人游泳队集训:年轻队员期待冲击奥运
作者 郝凌宇
步入中国残疾人体育运动管理中心的游泳馆,"啪啪"的有节奏拍水声马上将人的注意力吸引到泳池边。泳池中,一位独臂运动员的手臂划出大大的弧线,拍击水面,划水向前。
这是中国残疾人游泳队运动员伍洪良正在泳池中训练。今年春节期间,中国残疾人游泳队正在此处集训,备战2023年的各项国际赛事,力争2024年巴黎残奥会的参赛资格。
游泳同田径并列为竞技体育之本。中国残奥代表团曾连续五次取得残奥会金牌榜、奖牌榜双料第一,其中游泳项目是夺金"大户"。在东京残奥会上,游泳队获得19金19银18铜共56枚奖牌,成为该项目金牌奖牌双榜榜首,同时打破了逾10项世界纪录,在奖牌数量和质量上均取得了不俗成绩。
对于在此集训的几位年轻选手来说,游泳队过往成绩是压力也是动力。拿下资格赛,参加残奥会并冲击金牌是所有集训运动员的目标,而伍洪良是当中更为迫切的一位。
来自贵州的伍洪良此前曾斩获陕西全国残运会男子S8级100米蝶泳金牌,练习游泳的十余年生涯中累计收获逾80枚奖牌。从市队到省队他一直训练不辍,一步一个脚印地进步,最终被国家队选中,参加了本次集训。“刚开始学游泳比较难,但每次看到别人游在前面我就会很不服气,就想让自己成为那个最快的人。”
对于即将到来的世界残奥游泳系列赛,伍洪良显得很有信心。他表示教练团队和保障团队都进行了充分准备,给运动员提供助力。自己将在国际比赛中完成锻炼和定级,争取在杭州亚残会上取得好成绩。
来自福建漳州的卢燕琳今年16岁,是参加此次集训中年龄最小的游泳队员。她曾在陕西全国残运会上斩获三银三铜,来到国家队参加集训后,她对自己有了新要求:“之前比赛没拿到第一感觉很可惜,我觉得集训我还可以再努力一点,该认真的时候就得认真。”
运动员郭金城正在进行力量训练 董泽宇 摄对于第一次参加国家队集训的她来说,教练系统的动作纠正和战术指导、参赛级别的提升、比赛对手的竞技水平都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能进国家队是我们运动员至高无上的荣誉,我很高兴,也特别珍惜这一次机会。”
卢燕琳说自己很喜欢游泳,所以对身边年纪稍大的运动员充满羡慕:“我看很多运动员都比我大,坚持游了很长时间,我特别羡慕他们(能一直参加比赛)。我相信自己也可以做到。”
2001年出生的郭金城此前曾有在运动管理中心参加训练的经历。他坦言得知今年无法和家人过年时多少有些遗憾,但自己清楚不训练就没办法保持竞技状态。“进入泳池后人感到轻松,也就不会想太多。”
不同特点、不同性格的运动员对教练团队来说是不同的挑战。对已有十余年残疾人游泳执教经历的游泳队教练刘韬来说,看到年轻运动员能努力训练是十分开心的。他表示,很多残疾人在开始接触运动时会有些内向或自卑,但是通过一段时间的体育训练后,运动员从生理到心理都会有很大的改变,对其生活也有很大帮助。
中国残疾人体育运动管理中心竞训一部副部长高巍表示,本次集训时间比较短,所以不会要求年轻选手马上找回参加全国残运会的竞技状态,期待新队员能够通过训练逐渐找到感觉,先实现“小目标”。
“残疾人运动员有自己的特点。这1个月是我们和新队员相互了解的磨合期,接下来我们会综合考量运动员的不同个性、不同残疾程度、不同的心理抗压能力,一人一案制定合适的训练计划。”高巍说。
离开游泳馆时,上午的训练已经结束。离开场馆的卢燕琳笑着朝记者招手比心,提醒众人一群年轻运动员已经在团圆的春节开启了对奥运梦想的追逐。(完)
甘肃礼县:手工挂面“挂”出好日子****** 央广网兰州1月11日消息(记者李红军)寒冬腊月,正是制作传统手工挂面的最佳时节。甘肃省陇南市礼县石桥镇二土村家家户户迎来了最繁忙的手工挂面加工期,一排排手工挂面宛若银丝般在面架上随风摆动,空气中散发着阵阵面香,成为冬日乡村的一道亮丽风景。 正在晾晒的手工挂面(央广网发 陇南市委宣传部 供图) “我从二十几岁开始跟着师傅学艺,到现在加工挂面已经有10多个年头了。由于纯手工挂面制作工序多,费时费力,每一道工序都要用心去做,任何一道工序出现失误都做不出好面。”石桥镇二土村挂面“能手”王顺利说。 近年来,礼县石桥镇二土村抓住手工挂面这一传统产业,不断铸匠心、优品质、扩规模、增效益,通过“双培双带”模式,将优秀手工挂面“专家”培养成党员,组织村内有条件的党员加工、销售挂面,并通过“党支部+经合组织+农户”的模式,大力引导村民在家门口就业,鼓起了村民们的“钱袋子”。 挂面加工户赵瑞旦说:“正宗的手工挂面,耐煮不糊、风味独特、嚼劲十足、口感筋道、口味纯正、老少皆宜,要选用优质小麦面粉,经过和面、搓条、盘条、上条、捂条、上棍、拉条、晾晒、包装等十几道生产工序。在寒冬天气经过十几个小时的制作、晾晒,一把手工挂面才能制作完成。” 村民制作手工挂面(央广网发 陇南市委宣传部 供图) 目前,石桥镇二土村手工挂面加工户已经发展到40多户,年产量在8—10万斤左右,户均增收2万元。如今,有着百年历史的“二土纯手工挂面”畅销县内外,不仅是当地群众抹不去的乡愁,还为村民们拓宽了增收致富的渠道。 “二土村将以群众增收为目的,发挥好村党支部的引领作用,大力支持和鼓励群众扩大挂面生产规模,使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群众收入不断增加。”石桥镇二土村党支部书记赵建军说。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9语种权威发布 |